前些日子我收到《衡山夜话》这本书(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1月版,作者金忠明、葛大汇、唐安国)是我熟知的,打开一看,这么多辛辣的题目,又是用三个人对话(有时是辩论)的方式,确实教人耳目一新。急急翻来,时而针砭时弊,时而憧憬勃发,旁征博引,言辞真切,跃然纸上。一日,听一位在读的研究生说,读了这本书对他找题目做论文很有启发。想来并非偶然。记得作者谈到“由圈子内到圈子外看教育”的观点,这一方面是书中的论题涉及了经济、政治、社会文化、历史和市场需求等很多领域,例如“今人之有教无类”、“高校扩招”、创新教育与人性渴求等等问题,另一方面,他们的谈话能从现时的所谓教育理论的“术语”中钻出来,平平实实,谈到了诸如父子间的亲情关系、怎么读书、知识与挣钱或失业,乃至老年的性问题,真可谓“庠序辟雍闲暇时光”,正因为如此,其蕴意也就更为深刻,吸引了更多的读者。近来,我时常惦念着这本书作者说起的那种“真理往往首先是以片面的形式出现”的讨论问题的氛围,这确实是令人向往的做学问、做研究的自由和热情,多少时间以来,我们似乎已经忘却了思想和快乐,以为凡说话论著,则必先找到出处,而后方可高屋建瓴又能严严实实,固然文章的“逻辑起点”和“概念体系”之类的确有迷人之处,但像平常这样的说话,像这本书中这样的“对话”形式,实在也是最普遍的方法。我非常喜欢这本书。这不仅是他们讲了很多令人关注的教育问题,也是因为在字里行间宣泄着的那一股正气和饱含着“终极关怀”的忧郁,我时时感受这三位学者诚挚的爱国之心。正因为他们的感情是那么真实,于是在“教育危机”中他们联系到“教育报复”的忧虑,在应试教育的对策中谈到了“教育市场的人性化”的概念,在我国的德育中又指出了“网络文化”面前的“价值指导”和“参与地球村”的课程设计,这些讨论是颇有见地的,这些命题一定会对中国的教育事业的强大和健康产生重大的影响。
(上海市中山北路庄枝)